找到相关内容687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

    香味触法,或谓为善不善无记,或谓生灭,或谓缘生,或谓过去未来现在,或谓有为,或谓无为,或谓,或谓他,或谓日月,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,最后乃至或谓涅槃,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...,即在说其无的一面,而五蕴本身则是在说其有的一面。有与无都是直接针对五蕴法而言。但到大乘佛教,在其初期之般若思想阶段,一方面于具体法上谈空,以及谈凡夫之执着,另一方面开始从机制上谈。按照般若思想的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474009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述义

    表般若的体,由体起用,解决一切苦厄。波罗蜜,就是用,能够明白金刚般若的体,起随缘应的用,这个人就算是佛。倘一时尚做不到,但能够信心不逆,闻佛所说已能不惊不怖不畏,甚为希有,人已是大乘最上乘的地位,所...使佛道重光,众生得度,是为庄严佛土么?须菩提说:不也。为什么呢?所谓庄严者,论事相若实有,论本体是性空,亦不过一名而已,大众须知,佛土有二,庄严也有二:一是有相的,如七宝池八功德水,种种妙相,以及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3476149.html
  •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

    八、名心永尽,素愿攸同,时节因缘,幸常集会,庶他生为亲近之津梁,为助发之资具,愿交勉焉。 这是大师建念佛道场,集大家于一堂共修时,对大家勉励的话。‘名心’是求名之心,永远断掉,利心更不必说。世间...,殊无把握。古时有一个例,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,十为高僧,第十为国师,作皇帝的老师。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,他接受之后,颇为得意,心生憍慢。一念傲慢心起,护法神离开,冤家债主找上门来,生了一个人面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0276683.html
  • 释恒强:《阿含道次第》讲纲(下)

    如是观者。抟食断知。抟食断知已。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。五欲功德贪爱断者。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。有一结系故。则还生。  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。譬如有牛。生剥其皮。在在处处。...   四意断(四正勤)   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诸有星宿之光。月光最为第一。亦如是。诸善功德三十七品之法。无放逸行最为第一。最尊.最贵。  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。云何为四。于是。比丘若未生弊恶法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676942.html
  • 班禅洛桑却季绛称(慧贤法幢)的历史(二)

    众生故,  示具三学比丘相,阿底峡师垂慈视。  调伏藏地难伏魔,神通自在莲花生,  尊者智慧所幻化,阿底峡师垂慈视。  难忍五浊恶中,愚昧黑暗北土,  法光朗照作利乐,是燃灯智阿底峡。  诸佛遍主...世衣暖,宝饰超庄严,  天及天女胜世友,具智友辈思否?  人间欲乐何必贪,天身受用本现有,  追求世间乐难得,如理修法乐自生。  那时,大师甚愿去到寂静处修行心要,于是作出表达心愿的语言:  “南...

    云增·耶喜绛称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4378281.html
  • “独坐大雄山”——寻访百丈寺与怀海大师

    赭红色琉璃瓦盖成的百丈寺就坐落在这人间仙境的大雄山下。有语云:人间何佳事,独坐大雄山。   诚哉斯言!   为何称大雄山呢?《太平寰宇记》中云:“大雄山,山有吴猛修道处。山雄杰葱秀,不与群山邻...浮生不定若蓬飘,林下真僧偶见招。觉后始知身是梦,更闻寒雨滴芭蕉。”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,周子在绝顶上一临清风,好不逍遥;幽林之下,他又巧遇老僧,自然求法不已,而僧人的一席话,使他大梦方觉:身皆是梦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078740.html
  • 禅宗语言的种类

    身,须向彼中究取,莫谩走南州北州,终无了日。” “这边脱去”,谓从为人的死亡,“那边早生”,指下一世诞生。或以“这边”指六道生活,以“那边”指超出六道轮回之境界。《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》载良价(...牢把,短杖高提。入泥入水,终是不生疲。直待心调步稳,青松下孤笛横吹当归去。人牛不见,正是月明时。   以禅语为词,意句圆美,无出右。或讥其徒以不正之声混伤宗教。然有乐于讴吟,则因而见道,亦不失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878755.html
  • 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的《选择本愿念佛集》(2)

    净土而言,是平等无二的;而其往生品位的差别,则决定于这些愿生净土的人,今生善行的差别。也就是说,“接受弥陀召唤的愿生之心”,也就是依他力,成办往生;但是人今生的出世间善、六度万行的努力,仍可影响其...为:“众生往生于阿弥陀如来的佛国,并不是由于(this present life)实践的善行所导致的结果。”[90]直接显明义。《无量寿经》的下辈往生段,也是其明证:“其有至心,欲生彼国,假使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679198.html
  • 普賢菩薩在大乘佛教中的定位及表徵

    。淨土宗則以之代指堅信彌陀本願之心。[53]日本真宗以為,得他力信心者,必獲往生成佛。故而以等覺位菩薩之信心,比擬于彌勒菩薩所起之等覺金剛心,稱為“橫超金剛心”;主張於,即可達到與彌勒同等之階位—...一般尊左,故而人們多認為,左脅侍的地位較高。隋代智顗《維摩經玄疏》卷四:“而文殊既是釋迦左面侍者,土位行最高。”[②]其實,倘依另一標準、即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門而論,則普賢又當在左、文殊在右矣,因為...

    张子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779430.html
  • “安于死而无愧”——朱熹生死智慧探微

    。这就为儒家的社会教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人们此生的人生道路确立了方向、规定了内容,死亡观也就转化成了指导和规范人们生活的人生观。   关于对亡者的祭祀,是朱子长期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。他对《...门生颜回去后的悲伤情绪中:“季康子问:弟子孰为好学?孔子对曰:有颜回者好学,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则亡。”(《四书集注·论语·先进第十一》,第154页)所谓“不幸”云云,是孔子对其死的惋惜之词,他觉得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579486.html